厦门论坛
首页 > 生活 > 百态>男子经常掏耳朵

男子经常掏耳朵

年过五旬的周先生,喜欢随手拿起挖耳勺掏耳朵,一天不掏浑身不自在,这习惯持续了将近10年。

直到最近,左耳痛、耳流脓让他不得不来医院就诊,才发现耳朵竟然长出了癌。

所幸,经过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化疗,周先生恢复良好。

3月2日,在珠江医院的全国爱耳日义诊现场,珠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张宏征说,这位患者长期掏耳朵刺激外耳道表皮,引起皮肤渗出,恶性循环使得耳道里长出新生物,诱发外耳道癌。尽管这样的病例相对极端,但依然需要提醒"挖耳"爱好者注意。

外耳道长出恶性肿瘤

刚发现耳朵不适,周先生自己买了滴耳液和口服抗生素,症状非但没有好转,还出现了脓中带血,周先生这才着急起来,几经辗转,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张宏征主任门诊就诊。

左耳:外耳道有肿物(左图) 对比右耳: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右图)

张宏征发现,周先生左外耳道长了淡红色肿物,结合他长期的掏耳习惯,怀疑很可能是外耳道癌,立即为他进行外耳道肿物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周先生患的是罕见的"左外耳道鳞状细胞癌"。

颞骨MRI:左外耳道肿物(蓝色为肿瘤)

"耳朵也会得癌症?"周先生十分惊讶,更为自己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后悔不已。所幸,经过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化疗,周先生恢复良好。

外耳道癌极易漏诊误诊

外耳道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2%,总体发病率约为1/100万人,属于罕见病,容易漏诊,确诊时往往已属于局部晚期。

外耳道癌临床表现不典型,初期易误诊为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主要临床表现为:

1.耳流脓:可为血性分泌物。外耳道鳞状细胞癌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炎病史;

2.耳痛:当肿瘤累及局部神经、骨质时,可引起耳部疼痛,抗生素及止痛药难以缓解,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早期即可出现间歇性耳痛,并成为首发症状;

3.听力下降、耳鸣、耳闷、眩晕:当外耳道肿块阻塞外耳道或累及中耳甚至内耳时,可出现耳闷、耳鸣、听力下降以及眩晕等症状;

4.其他症状:晚期肿瘤因侵犯范围扩大,可出现相应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如面神经麻痹、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以及吞咽困难等,侵犯颞下颌关节可出现张口受限。

张宏征表示,外耳道癌的确诊要靠病理,同时还需要进行听力学、颞骨CT、颞骨颈部增强MRI、肺部CT、超声、ECT等相关检查,肿瘤累及大血管时还需做MRA、MRV,PET-CT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出现远处转移。

频繁挖耳是主要诱因

外耳道癌多见于40-60岁的成人,和多种高危因素相关:

1.反复的上皮刺激:习惯性挖耳、长期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均有诱发外耳道癌的风险;

2.电离辐射:在亚洲人群中,头颈部放射治疗是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的重要诱发因素。经过放疗后的鼻咽癌患者,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大约为0.15%,较健康人群高出1000倍;

3.遗传因素:一些特定的遗传突变可能增加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

4.其他因素: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可能是外耳道癌的诱发因素,反复发作的外耳道乳头状瘤有恶变的倾向。

据了解,外耳道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外耳道癌的预后一般与分期、病理类型相关,早期(T1、T2 )外耳道癌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0%-100%。

平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尽量避免外耳道癌的危险因素,

有相关症状时及时就诊,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更多报道

掏耳朵是为了清理耳朵中的分泌物,耳朵中的分泌物叫做"耵聍",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橙色或淡黄色的蜡质分泌物,同时还混有灰尘和皮屑。

它的主要成分为60%的角蛋白,12~20%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以及6~9%的胆固醇。

不同人群的耳屎组成成分各有不同,主要分为干型和油型。

一般来说干型会比较容易脱落,而油型可能会容易积在耳道里。

耳朵究竟要不要掏?

耳朵里的分泌物,它的存在是有一定意义的:润滑保湿、保护耳膜、抗菌、防噪音、自洁等作用。

正常来说耳朵中的分泌物会随着人们的咀嚼运动向外排出,并不需要特别的干预,所以一般情况就不要掏耳朵了。

但是很多人都会习惯于自己抠耳朵,有用长指甲的,有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的。其实自己掏耳朵,风险可真的不小呢!

1.用力过猛,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甚至并发中耳炎。

2.方法不当,可能将耳屎推向耳道深部,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减退,压迫鼓膜引起耳鸣、眩晕。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使就诊时清理的难度加大。

3.用不干净的挖耳勺、长指甲等挖耳,易挖出细微的伤口,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或是光顾不正规采耳店会导致卫生问题。门诊接诊的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日益增加,大部分与外面不正规采耳有很大的关系。

4.共用挖耳工具,会传染疾病,最常见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能引起外耳道乳头状瘤。

5.频繁掏耳朵,耳屎真的会越挖越多,经常挖就会分泌的越来越多。而且新分泌的耳屎可能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如何正确地"掏耳朵"?

从健康角度考虑,一般来说耳朵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无需处理耳垢。

如果实在想要清理耳垢,医生建议选择滴耳剂,如过氧化氢、婴儿油、甘油、矿物油等,将1~2滴滴入耳道内并保持1~2分钟,每日两次,睡前滴耳最佳。通常耳垢会在两周之内自己排出。

如果采用以上办法仍无法排出耳垢,或耳垢导致了疼痛或听力丧失,则需要及时到医院请求专业帮助。没有掏耳朵的经验,最好不要自己操作。

另外,如果你是油型耵聍,可能容易在外耳道形成团块,不容易自行排出,建议油型耵聍的朋友3~6个月到医院看一下,如果需要清理,耳鼻喉科医生会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快放下手中的棉签,耳朵不是你想掏就随便能掏的!有耳垢是正常的,因为它是耳道内膜的最佳保护屏障,千万不要再嫌弃它啦!

    本文来源: http://m.xmbbs.cn/article/70102.html
    上一篇: 广西女子相亲遇“有车有房”男生
    下一篇: “天水麻辣烫”火爆全网